“吃”得开心、“住”得舒心 大美中国迎来更多“新面孔”

时间:2024-10-29 阅读数:822人阅读

位于河北沧州黄骅市的南大港湿地是“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徙的重要驿站。这片坐落于渤海湾西部、总面积达7500公顷的滨海湿地,由淡水芦苇沼泽、滩地碱蓬沼泽、海水沼泽等生态系统构成,具有生态环境优良、水草丰富、栖息环境安全的特点。正值候鸟迁徙的季节,大量的候鸟正陆续抵达南大港。

眼下,已至深秋,南迁候鸟正在陆续抵达河北沧州的南大港湿地。

有正在水中游弋的翘鼻麻鸭和灰雁,有正在低空盘旋的白鹭和苍鹭。其中,在对岸的滩地上有一大一小两只白鹭,应该是大白鹭正在教它的孩子觅食本领。

候鸟的迁徙是与气候密切相关的,2024年北方降温普遍来得稍微晚一些,这也就导致候鸟的南迁要比往年要晚。现在,南大港的这些候鸟还只是迁徙的“先头部队”,大部队预计将在11月陆续抵达南大港。再过一个月,被称为鸟中大熊猫的东方白鹳的大部队也将来到这里。在2019年时,出现在南大港的东方白鹳只有30多只,但在2024年春天时,来到这里的东方白鹳数量超过了300只,相信这个候鸟迁徙季,东方白鹳的队伍也会更加庞大。

湿地已发现4张“新面孔”

在每年候鸟迁徙的过程中,湿地的工作人员都会结识一些新朋友,像2024年在南大港湿地就先后发现了赤嘴潜鸭、棉凫、牛背鹭以及白头鹤这4张新面孔。现在出现在画面中的便是赤嘴潜鸭,它的嘴部就好像抹了红嘴唇一般十分鲜艳。这是牛背鹭,它是唯一一种不爱吃鱼而只爱吃昆虫的鹭类,因为喜欢在牛背上停歇而得名。这些新朋友的到来也让南大港湿地的鸟类品种增加到了272种。 引黄补水丰富湿地生物多样性

为什么鸟类会在迁徙途中选择在南大港停歇?答案就是这里能让他们吃得开心、住得舒心。由于南大港所在的地区土地多为盐碱地,这也就导致湿地的水域含盐量较高,含盐量较高的水面结冰会偏晚,这样天气较冷的时候,候鸟依然可以在湿地里找到食物。而湿地每年还会引入黄河水进行补水,优质淡水的汇入,可以让湿地中的水生动植物品种更加丰富,鱼虾也会更加肥美,再挑食的候鸟也能找到自己心仪的食物。

芦苇碱蓬草好筑巢“吊篮窝”有新意

除了吃饱,候鸟的另一项重要任务便是休息了。候鸟对于居住最大的要求便是隐蔽、安全。现在在我手中拿着的是芦苇和碱蓬草,这两种植物代表了南大港淡水芦苇沼泽和滩地碱蓬沼泽的这两种典型生态环境,这两种生态也为候鸟栖息提供了绝佳的庇护所,像天鹅、以及鸭类等游禽会选择在芦苇丛中安家,最有趣的要数震旦鸦雀了,它们喜欢啄食芦苇杆中的虫子,也许是为了离食物更近,它们常常将巢筑在两根芦苇杆之间,就像一个吊篮一样。而碱蓬草的草丛则是一些涉禽的家。

封闭核心区不被打扰的栖息地

而为了让候鸟的栖息地环境绝对的安全不被打扰,在南大港湿地还有着超过3000公顷的鸟类栖息地核心区,这些核心区采取完全封闭的,可以称得上是鸟类天堂。

闻声辨鸟图像识别AI监测“黑科技”

过去的几年,南大港湿地的鸟类数量增长了四倍,鸟类品种也在逐年增加。在来到南大港湿地后我便一直有一个疑问,这些鸟的数量和品种是怎么样统计出来的?工作人员告诉我这里有“黑科技”。首先是一套“闻声辨鸟”系统,在我手机里有一些鸟鸣声正是由这套系统所采集。这种比较低沉的叫声是来自于苍鹭;来听下一段。这种非常清脆的鸣叫是来自于我刚刚提到的震旦鸦雀。可以听出不同的鸟叫声其实是有着不同的特点。

在南大港湿地的保护区内安装了3套声纹收集设备,对出现的鸟类鸣叫声进行收集,然后再由AI与系统内的1500多种声纹样本来进行比对和识别。让我们知道,哪些候鸟来到了这里,种类有多少。除了声纹之外,湿地内还有一套“鸟类图像识别”系统,通过在保护区各处的11套监测设备,对出现的鸟进行视频识别。当鸟类出现在镜头中,便会自动识别,系统会框选出画面中的鸟类个体,然后标注它的品种,以及当前画面中各品种的数量。而在方框的右侧还有一个数字,这个数字是AI推算出的识别准确率,因为有些鸟出现在画面中可能可能是背对着镜头,角度不佳,或者光线不佳,存在遮蔽等情况,准确率就会相对偏低,但当它转身之后,系统会重新识别,所以准确率也处在动态的变化中。无论是闻声辨鸟还是图像识别辨鸟,都是在不打扰的前提下对鸟类进行的科学监测,科技的进步更有助于我们与候鸟遥遥守护。

南大港湿地:智慧监测平台能看能听能计数

河北沧州南大港湿地的“黑科技”是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这个平台在河北省属首次运用。

在南大港湿地科研监测一体化平台上,记者看到,平台上记录了当日监测的鸟儿叫声条数,当日监测到的鸟儿种类。点开声纹统计,里面详细记录着各类鸟儿出现的时间,点开还能听到对应的鸟儿叫声。

此外,保护区内设置的11套野生动物智能视频监测设备,能对实时影像中的鸟类自动识别种类、统计数量。

46种超过3.7万羽候鸟抵达

进入10月中下旬,鄱阳湖湿地也开始陆续迎来越冬候鸟。每年秋冬季节,位于江西的鄱阳湖便会进入枯水期,形成广阔的草洲湿地,为候鸟们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栖息环境,这里也成为众多候鸟的越冬地。

鄱阳湖候鸟迁徙大军的“先头部队”已经陆续抵达位于江西九江永修县的鄱阳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这个月最新的监测数据显示,目前,已监测到46种超过3.7万羽候鸟抵达鄱阳湖。其中,主要以灰鹤、白头鹤、白琵鹭等鸟类为主,数量和密度还相对较低。而专家预测在11月上旬大批越冬候鸟将陆续抵达鄱阳湖。而值得一提的是,监测人员介绍,就在前些天鄱阳湖水域已经监测到了4头白鹤和少量的东方白鹳,而这类珍稀候鸟往年通常到达鄱阳湖水域的时间较晚,而2024年工作人员却在“先头部队”发现了它的身影。 “会学习”的识别系统提升候鸟监测效率

能够精准捕捉到早期到达的候鸟,也得益于这块儿大屏所显示的系统,叫做鄱阳湖保护区智慧管理平台。鄱阳湖的这套系统主要是为了解决当地“数鸟”的问题,通俗来讲,我们都知道鄱阳湖水域水系发达、湿地众多,每年来此越冬的候鸟更是不计其数,但也给保护区候鸟的工作者带来不少难题,那就是“数不完,根本数不完”。

为了解决这一题,2023年12月当地上线运营了这套系统,系统会有针对性的优先对鄱阳湖常见的70余种候鸟进行识别。这样的功能能够在监测画面同时出现大量候鸟时,更高效率的对候鸟的数量进行统计汇总。此外,当受到拍摄时段和光线等原因识别错误时,系统还会随着算法的不断学习,样本的数量不断提升,让候鸟的识别越来越精确。 

智慧无人机助力候鸟监测

由于鄱阳湖水域广阔,越冬候鸟数量庞大,很多人也会有疑问,对于在水域深处识别不到的候鸟是如何监测的?现在保护区已经很少会通过人工深入湿地的方式来进行巡护观测,而是通过智慧无人机。这些无人机区别于需要人工操控的无人机,只需要远程电脑设计线路,给予指令就能做到巡护监测。为了做到让无人机不打扰这些候鸟,操作者也会将飞行高度和路线进行提前规划,通常会将飞行高度设置在120米左右。同时,让无人机与候鸟保持安全距离,而传回的视频再配合刚刚我们提到的AI识鸟系统,就能够实现对湿地腹地的候鸟进行统计监测。我们也能看到这些返回无人机仓后的无人机,还能通过用机械臂智能换电,做到持续巡护,极大提高了湿地的巡护范围。

精细调节水位为候鸟提供过冬食物

眼下,虽然鄱阳湖候鸟已经开启,但此时还并未达到迁徙的高峰期。而当地也在努力通过算法推演,来实时的对保护区水位进行精细调节。为什么要对鄱阳湖的水位进行调节?专家介绍,之所以调节水位是因为水位的高低影响着湖底植被,而这些植被是候鸟们重要的食物来源那鄱阳湖保护区是由九个子湖泊组成,通过闸口控水的方式,就可以让鄱阳湖枯水期时水退的慢一些,水位维持合适的高度,这样当大批候鸟到达鄱阳湖后,才能够给他们提供充足丰富的食物过冬。 

白鹤“小雪”已到达吉林有望再次来鄱阳湖越冬

白鹤“小雪”2024年能不能像2023年一样回到鄱阳湖越冬?最新的跟踪定位显示,“小雪”已到达我国吉林省境内,所以沿途会停留休整,待补给充足以后,它将继续南迁,有望在11月到达鄱阳湖水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