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失温?如何应对失温?听听专家怎么说

时间:2024-10-27 阅读数:667人阅读

西安市鄠邑区应急管理局21日通报,两名被困冰晶顶的徒步者因失温不幸遇难。通报中说:“山区气候多变、地形复杂,存在诸多不可预知的风险,请不要擅自进入冰晶顶等地形复杂区域活动,珍爱生命,远离危险。”

另据其他媒体报道,救援人员曾证实,当天共有两拨人从野路夜爬冰晶顶,途中天气突变遇险,造成两人遇难,另一名伤员已经脱离生命危险。此外,有景区附近商户表示,景区有铁丝网禁止从野路上山,营盘沟至冰晶顶的路线常年关闭。

失温为何会致命?

失温又称为低体温症,是指人体核心温度降至35℃以下的一种状态。

人体的核心温度基本保持恒定。这里的核心温度,指的是心脏、肺部、大脑等维持生命主要器官和中枢神经系统的温度,之所以能保持基本不变,是因为人体内有一套体温调节系统,皮肤、黏膜等温度感受器将外界的温度变化传达给体温调节中枢即下丘脑,从而调节身体的散热和产热过程,以维持正常的体温水平,人体正常体温一般在36℃~37℃。

当人体热量流失大于热量补给时,人体核心区温度降低,这种“动态平衡”会被打破,从而出现一系列如寒战、意识障碍、心肺功能衰竭等症状,甚至最终造成死亡。

失温并不是一下子就出现的,一般会主要有三个发展阶段:

轻度失温(体温32℃~35℃):患者此时体温下降,同时产生剧烈的寒战,出现四肢冰凉、脸色苍白、语言不清、记忆力减退、脉搏减缓等症状,皮肤上出现“鸡皮疙瘩”,身体排尿增多。

中度失温(体温28℃~32℃):随着热量继续流失,患者肌肉不协调更明显,行动更迟缓、困难,常表现为步伐不稳、方向感混乱,脸色苍白,唇、耳、手指和脚趾颜色变蓝,部分出现反常脱衣现象。

重度失温(体温28℃以下):在此阶段人体温度严重降低,情况也最危急。患者会失去意识,进入类似“冬眠”的状态,表现为肌肉僵硬、脉搏和呼吸速度放慢、体表血液循环大幅度下降、丧失意识等,如果不立即采取急救措施,随时会面临心肺衰竭死亡的危险。

冰雪交加的极端寒冷天气,并不是失温的唯一因素

失温虽不是瞬间发生,但只要稍加注意,就能发现它来临的“信号”。一般来说,失温必须满足三个条件,一是人体长期暴露在极低温的环境中,二是人体内产热机制被抑制,三是人体体温下降加速。三个条件同时满足,人体才会有生命危险。三个条件中,第一个是主要原因,第二、三更多的是一种人体的自我条件反射补救机制。

户外失温的主要影响因素是运动区域的温度、空气湿度和风力,如果户外活动时突然遭遇变天,如温度骤降、湿度增大、风大得让人站不住脚等,就要提高警惕。此外,失温和季节无关,即使在夏季,也有可能造成失温。如夏天长跑时大量出汗,会带走人体热量,如果没有及时更换衣物,或遭遇大雨大风天气,水通过热传导会更快将人体温度散发出去,导致热量迅速流失,进而增加失温的风险。冬季醉酒后失温死亡也是失温死亡常见原因之一,因为醉酒会让人体错判外界的环境温度变化,同时饮酒更容易带来周围血管扩张,让热量更不容易保存在身体内。

不当的复温方式,可能会叠加危险

随着户外运动越来越受到大众欢迎,人们都想去亲近自然、放松身心,追寻“诗与远方”,但对自身的身体素质估计不足,对穿越区的野外危险性和潜在风险缺乏清醒的判断,都可能导致意外的发生。以此次失温事件为例,冰晶顶位于西安秦岭朱雀国家森林公园最高处的冰河翠景区,海拔约为3015米,气候多变、地形复杂,每年11月中下旬至次年4月上旬,山顶积雪不化,阴坡的雪可以保存至4月中下旬。户外穿越或登山前一定准确做好评估、带好装备、合理安排行程,不要铤而走险。

在寒冷环境中,如果出现行为和言语异常的人员,应怀疑其存在失温症。能活动的失温患者说明尚在轻度失温状态,应立即搭建庇护所、找避风避雨处休息、换掉湿衣服、增加保暖衣物并进食碳水化合物。同时避免剧烈运动,防止四肢低温血液回流进一步降低核心体温。

如已失去自我行动能力,则意味着患者进入中度至重度失温状态。应首先转移到避风避雨处与地面隔离开,替换掉湿衣服并用隔热层包裹起来。如果有条件,可以用布包住热水瓶对患者腋窝、腹股沟、脖子等部位进行回温,并立即将患者送往医院救治。

此外,普通人还可以通过观察发抖(寒战)是否无法自主控制来判断失温的程度。如果发抖(寒战)无法通过自己的意志力停止,这通常表明个体已经处于中度失温的状态。

多穿衣服并不能预防失温。如果衣服湿透或透气性差,反而会影响热量的保持和散发。因此除了关注衣物性能,还要准备内衣、保暖衣物、脖套、透气防雨的冲锋衣、雨衣、帽子等备用衣物,做到“热了脱,冷了加,湿了换”。

避免复温过快过猛。对中度以上失温者,盲目揉搓手脚心、灌热水或与健康人员裹进同一个睡袋,都是错误的复温方式。患者若被大幅度搬动或揉搓四肢,可能会导致冷血回流冲击心脏,甚至引发心室纤颤、复温休克等严重后果。喝热水等会剧烈扩张血管,导致低血压,进一步造成核心体温降低。

户外“保命”救生毯有用,但不能完全防止失温。急救保温毯是非常必要的,如遇恶劣天气可以保障自身或他人安全,延长等待救援时间,但其效果有限,且只能维持较短时间(通常不超过15分钟)。因此在使用救生毯时,应尽快找到更安全的避难所或采取其他保暖措施。同时需注意救生毯要紧贴于自身(皮肤),且一定要包裹住头部,把所有布料紧密贴于皮肤,再穿上衣服,避免其破损或失效。

预防总是胜于治疗。在户外探险时,每个人都应做好充分的防风、防寒保护。选择合适的衣物和装备,确保能够应对突如其来的天气变化。每一次出发,我们到达的最远处或者登上的最高峰并不是终点,安全回家才是我们的最终目标。

作者:张英研究员,中国科普作家协会理事、应急科普专委会常务副主任委员、秘书长

刘汉斌山西省煤炭地质局高级工程师,地质博士